中國民族唱法對聲帶的使用較重,要求聲帶的功能強,音質堅實、脆亮,有利于咬字和唱詞。
1.聲門積極靠攏閉合,主動向下擋氣,使呼出的氣流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聲波,使發音集中明亮。
2.保持聲帶的彈性和運動中的平衡,以此來減輕聲帶的負擔與疲勞,獲得更多的諧音振動,以便與頭腔共鳴相策應,產生全面的廣泛的共鳴效果。
3.聲帶振動的靈活多變,如聲帶可做不同張力、厚薄、長短、整體與邊緣等各種不同程度的振動,以及振動幅度的大小、聲門不同程度的閉合等,從而奠定發出各種不同聲音的物質基礎。
使用各種不同的共鳴方法來變化音色和音量,潤飾唱腔,表達情感。
1.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鳴腔體。充分發揮鼻腔(頭腔)、咽腔和喉腔的共鳴,適當地運用胸腔共鳴,配合上吐字唱詞中變化頻繁的口腔共鳴,形成以咽腔為軸心的上通頭腔(鼻腔)、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狀的共鳴通道,以求達到最佳的整體共鳴效果。相對來說,中國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潤腔等技法的使用,在共鳴效果上,與歐洲美聲唱法的寬、洪、粗、大有所不同。
2.共鳴腔管的使用適度??偟恼f來,中國民族唱法的共鳴腔管相比歐洲唱法要細一些和短一此,喉、咽腔并不開得太寬,喉結相對穩定,發出的聲音比較集中、結實、明亮,便于咬字行腔。
3.打開喉嚨,抬起軟腭,放松下巴,在咽腔形成一個開闊的“三叉腔”(“三角區”),獲得良好的泛音共鳴(即鼻腔、頭腔共鳴),使聲音更加通暢甜美。
4.兩種共鳴焦點的使用。中國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們在演唱中通常采用兩種共鳴焦點。一個共鳴焦點是指鼻腔、頭腔共鳴的最高位置——固定共鳴焦點,這是永久性的,是演唱中始終保持的,起保證頭、鼻、胸共鳴的作用;另一個共鳴焦點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韻味中臨時形成的特殊共鳴焦點——游走共鳴焦點,是形成重國民族唱法中各種特殊風格、韻味的主要技法。
(編輯:韻桀音樂)
免責聲明:
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我們聯系,
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或依法處理。 (QQ:511044993)